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监测及溯源

团队包括高级职称6人,博士学历6人,均具有丰富的大气污染物监测及溯源研究工作经验。团队已建立大气及污染源颗粒物、VOCs、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含氟温室气体(F-GHGs)全套采样与分析技术能力,可开展颗粒物与VOCs来源解析、臭氧形成影响因素分析、ODS与F-GHGs溯源、异味组分与来源识别等工作,支撑臭氧与颗粒物协同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团队曾承担生态环境部“国家光化学监测网-13个点位挥发性有机物手工监测服务项目”、全国背景点消耗臭氧层

大气环境监测预警

(介绍技术团队的主要成员组成,擅长的技术领域方向,拥有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相关主要工作业绩以及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等情况,300字以内)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各高等院及知名环保公司的研究人员,在科研工作、各类专项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斐然。团队建设期内申报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0项;获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发表SCI文章1篇、EI文章1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7篇;团队成果“基于多模式集成的大气复合污染预报准确率提升关键技术及其在江

水生态监测

--

大气颗粒物和臭氧监测

鲁爱昕,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主持研制β射线法大气颗粒物监测仪、颗粒物探测激光雷达等装备多套,广泛应用于我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荣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徐学哲,从事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主持研制氮氧化物、总过氧自由基等监测装备十余套,广泛应用于青藏高原大气成分测量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控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阳成强,从事环境大数据技术研究,承担地方大气污染防控专家服务项目十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庄鹏,从事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开发,承担安徽
所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