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块调查与评估

团队负责人:董亮,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环境监测“三五人才”一流专家,生态环境部首批培训授课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土壤、水、大气及颗粒物和生物样品中各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分布和环境行为研究。主持的项目有:“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制”,“区域POPs污染指示性生物筛选研究”,“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东亚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第六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评估

研究团队有部拔尖人才一人,“三五”环保技术骨干3人,高级以上职称6人,博士以上学位5人。是部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主要技术支撑团队,全面支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强化危害识别-检测溯源-暴露预测-风险评估与管控一体化技术能力。开展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新污染物表征及溯源解析技术方法,新污染物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新污染物协同处置成效评估技术和新污染物标准物质及能力验证研究。团队参与新污染物顶层设计,编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新污染物相关内容。提出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

履约监测团队8人均由硕士及以上学历组成,其中1名正高级职称、4名副高级职称。团队负责人张利飞是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标准化。擅长《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成效评估监测,电石法PVC无汞化调查评估,磁性颗粒物健康影响等研究,承担大气、水体、土壤、固废、鱼体等介质中全氟化合物等POPs、汞及其化合物、微塑料等监测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发表环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顶尖的专业研究团队,其中环境保护部创新体系土壤污染防治学科首席专家、高等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人,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 3 名,江苏省“333”人才 5 名。研究员 7 人,副高级职称19人,博士 41人。参与研究制定多项土壤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场地环境保护系列标准等;擅长技术领域包括:建设用地调查评估与修复、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在产企业地块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信息技术

生态修复遥感监测与评估

团队由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侯鹏牵头,汇集了从事生态遥感、生态评估、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的专家。研究领域是面向我国生态遥感监测评估技术瓶颈,从事国家生态遥感监管技术研发及业务化应用,创建了2项生态遥感监测制度。开展了全国/区域生态调查评估、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与评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生态文明示范区监测评估等方向的技术研发和业务化应用。成果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70多篇报告得到部领导批示,近10多篇报告上报两办,30多篇报告用

环境遥感监测

李正强,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首个全偏振太阳-天空辐射计观测网,获取了全国多站点多年连续地基观测资料;攻克气溶胶遥感天、空、地观测技术,多次开展星地联合观测大型试验;长期针对国产卫星业务应用开展研究,提出基于卫星观测参数获取近地面PM2.5含量的机理链条,实现雾霾和沙尘暴关键参数的快速空间覆盖监测,并发展了天地一体化数据融合技术、基于卫星细颗粒物数据三维变分同化的预报模式改进技

固定污染源监控

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主要团队成员包括:正高级工程师、部评估中心副主任王亚男;部评估中心大气专班负责人、冶金部副主任吕晓君;长期负责开发和管理部级自动监控平台的高雷利等专业技术人员。团队按照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统一部署、承担全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联网体系的运行管理,并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海量在线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推送自动监测数据异常线索为远程监督帮扶提供数据支撑;持有重点排污单位排查系统、(重点源)有效传输率系统、重点排污单位超标异常电子告知与督办平台、自动监测设备软件打假能手软件等计算机软件

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与水源保护

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技术研究、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渗检测及改造技术方法等。团队带头人李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领域工作,现任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地下水部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 20 余件,编制论著 6 部,完成国家指南文件10余项,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陆海统筹环境综合治理

技术团队面向国家在陆海统筹环境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与海陆相互作用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遵循陆海统筹的理念,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开展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环境管理管理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国家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支持,成为我国河口与海岸带环境保护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研究方向主要有河口海岸带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河口海岸带水生生物及生态效应研究、河口海岸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

团队共有11人,其中研究员2名,4名副高级职称。团队聚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演变与生态效应及风险防控机制”关键科学问题,在水源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水生态保护修复、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独具特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水专项、科技部基础调查专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12项;编制制定水源保护政策、标准、指南16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饮用水源保护
所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