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大气污染溯源与防控

(1)团队成员简介。团队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核心成员21名,其中博士4人、高级职称11人,有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2)擅长技术领域。团队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溯源与防控研究10余年,尤其擅长大气污染综合溯源技术、大气挥发性有机物防控技术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技术等领域,创建了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业VOCs第三方控制与治理技术研发平台等。(3)主要成果业绩。团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国家、省部级

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本技术团队主要成员均为博士或硕士,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主要从事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科研与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在带头人陆嘉昂带领下,团队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水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在水处理技术及环保装备等领域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高浓度有机废水

工业废水绿色高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涂勇,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高层次人才,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陈勇,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省333高层次人才,省产业教授;蒋永伟,全国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专家、省注册咨询专家、省环境应急专家;曹蕾,注册环保工程师。团队围绕工业废水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方向,完成国家水专项《乡镇工业园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回用成套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电镀行业重金属循环及废水微排放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创新开发了有毒有机物高富集传质-催化降解关键技

高盐高COD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超高效纳微界面强化湿式氧化整套装备技术研发团队共有14人,其中博士10人,高级及以上职称9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市级人才1人。以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南京大学张志炳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要成员包括“南京市科技顶尖专家”周政教授、胡兴邦教授、张锋教授、李磊副教授、等。 技术团队以“微界面强化技术”为核心重点围绕工业生产中高盐高COD废水的预处理与资源化,开展了整套装置及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申请知识产权60项,获得授权50项,其中获得授权中国发明

湖库污染治理

该技术团队带头人蔡俊雄,院长/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全国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专家、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武汉市长江经济带智库专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中正高1位,高工6位,博士3位,人员能力及素质较高。团队主要擅长水污染防治和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已发表论文专著10余篇(本),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9项。在全省流域综合治理

工业烟气污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

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海涛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南京杰科丰环保技术装备研究院院长。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项目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南京市科技顶尖专家等,兼任机械工业大气标委会委员、固废标委会委员,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环保专委会委员。本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烟气脱硫脱硝及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成套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及工程应用,先后成功开发并应用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通过后评估的自主知识产权烟气脱

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及碳捕集利用

团队由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行业知名专家及高学历人才组成,是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技术力量雄厚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试验的专业队伍。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长期从事工业烟气污染(除尘、脱硫、脱硝、VOCs)协同治理、碳捕集与碳利用、节能降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与咨询、环保设施运营、工程总承包等业务,在国内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极好的声誉。目前已拥有大型烧结机头烟气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钢铁窑炉烟气细颗粒物超低排

场地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

团队拥有博士8人,具备环境、化学、生态、地质等多个技术领域人才。团队带头人王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江苏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中心主任,江苏省土壤修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农用地及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现突出个人。团队历经7年研发迭代,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场地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工作站。工作站原位实时检测与精准修复技术装备入选国家首批《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并实现销售838.06万元。工作站撬装式热脱附技术装备,试制样机5套,修复土壤10万多吨。团队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

土壤修复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现有国家杰青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优青4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过程与健康评估、土壤污染修复与安全利用、生物炭基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植物-土壤养分循环与利用。团队主持、承担大量纵向横向课题,近五年,共获批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18项,其他项目13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累计发表225篇

水环境跨介质协同调控

团队成员7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5人,博士(后)/讲师1人。以水土多元介质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水为链条纽带,以水环境系统质量保护为基本任务,基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控制理念,研究“污染机制-风险管控-协同修复”,形成“水环境跨介质协同调控”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污染水文地质学;(2)场地环境效应与风险管控;(3)水环境系统跨介质协同修复。团队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环保需求,聚焦酸性矿山地下水污染防治难题和积极推动环境修复领域科
所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