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污染协同防治

本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6人,国际博士后4人,其他成员包括博士生16人、硕士生55人。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3周岁,8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致力于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修复关键理论、绿色材料、低碳技术与智能一体化装备研发,包括(1)污染物跨介质界面行为及调控机理(基础理论),(2)水土污染全过程防控与协同修复技术(应用技术),(3)水土污染修复集约化、模块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国产装备)等方向。近5年,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项目

矿山地质环境污染防治

本团队立足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长期聚焦矿山地质环境诊断预警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目前团队中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正高5人、副高4人、讲师2人,全部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涉及地球化学、环境工程、水文地质、生物工程、环境GIS等专业背景,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优势。二十年来,团队在重金属多维监测技术、元素迁移转化机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地球化学屏障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与技术发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循环经济

矿山修复治理

团队带头人:郭春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土环境整治中心总经理,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团队现有技术人员12人,其中正高级技术人员2人、副高级技术人员7人、中级技术人员3人。团队成员专业覆盖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林学、土地资源管理、地质工程等方向,长期致力于国土环境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流域水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成果转化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本团队由周建伟教授牵头,柴波教授、刘鹏教授、王伟副教授、冯海波副教授、王兴杰助理等参与,面向国家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矿区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等重大问题,开展矿区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矿山酸性水与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研究、高陡岩质边坡及煤炭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成效评估等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2项,承担矿山环境治理类项目100余项,主持或参与编写行业/地方/团体标准6项。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二

新污染物标准样品研发

技术团队构成梯队合理,由4名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和1名助理工程师组成。团队依托国家环境保护污染物计量和标准样品研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典型新污染物环境标准样品制备技术、量值溯源技术与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依托主持或参与的新污染物试点监测、重大科仪专项、科技助力2020、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等项目,团队成员建立了全氟化合物、多溴二苯醚、多溴联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溶液和土壤、水基体标准样品制备技术与量值溯源技术,研制完成国家有证标准样品50余项,发表

工业园区新污染物治理管控

技术团队主要成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博士6人,2人入选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团队带头人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国家“863”课题子课题、江苏“973”课题、环保科研课题等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研发的 “化工园区特征污染物精准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入选了全国“绿色技术十佳应用案例”和“水专项第一批典型工程示范”。主持编制《江苏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22〕81号)。省级科研平

海洋生物生态效应与海洋新污染物环境基准/标准

海洋环境基准和标准工作组围绕国家新污染治理和重点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战略目标,将科研与业务体系发展紧密结合,创新开展符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特征的海洋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评估研究。工作组固定成员7人,包括1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名博士,近年来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组累计主持“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澳门特别行政区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高质

新能源驱动与生物电化学技术推广

团队成员中彭枫、余海和吴莉萍等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擅长废水、废气、固废等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熟悉无废城市、碳减排等政策体系研究,团队成员夏霖博士、于涛和叶健文博士等是合成生物学与电化学领域专家,擅长合成生物学、微生物代谢工程、电化学等领域,具备多年合成生物发酵产业化经验,具有千吨级二氧化碳转甲酸示范工程经验。团队成员中蒋平、桂忠仁、戚俊杰专业从事装备制造十余年,生产各类型设备近千套,其中包括国家863课题设备数套、国外设备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出国内首台套数量近十套。近五年来团队研究成果以第一作

工业尾气碳捕集耦合利用

技术团队负责人寇巍,研究员(正高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韩研发项目中生物质半碳化/气化和废气利用CCU技术”(2022YFE0196700)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部入库专家,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营口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项获得者,在新能源和碳捕集领域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以第二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项目团队成员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专业

多能互补智慧供能与节能降碳

技术团队共20人,专注于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节能、碳排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通过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及节能优化,为城市建筑群、绿色园区、交通场馆等提供绿色、零碳系统解决方案。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等资质,拥有授权专利286项,软件著作权110项,参编国家、省级等标准16项;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正在执行省部级科技项目5项;多项科技成果经评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科技成果获得华
所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