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地下水污染联合防治

团队负责人是国际知名地下水专家,获国际水文地质、地下水领域最高奖项,AGU会士等荣誉,成员均为环境领域的高端人才,包括国家特聘专家、国家优青、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深圳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团队研发形成空天地的监测、评估、预警、防治系列成果:①基于机器学习的遥感监测预警技术;②基于MT3DMS的高效监管与决策平台(GMDS);③在产园区PRB优化模拟与设计技术;④106种抗生素监测方法以及在地表水、地下水中的分布;⑤绿色修复材料与设备;⑥上述成果在地表水-地下水协同防治广泛应用。近五年,承担包括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安全诊断与污染控制

团队现有人员包括2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支持计划、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团队成员具有土壤学、地质学、水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基础,建立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识别-风险防控-综合修复-安全利用的关键理论、材料与技术装备体系,为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与质量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围绕上述技术领域,团队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或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省部级、企事业单位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51项;授权发明专利3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顶尖的专业研究团队,其中环境保护部创新体系土壤污染防治学科首席专家、高等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人,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 3 名,江苏省“333”人才 5 名。研究员 7 人,副高级职称19人,博士 41人。参与研究制定多项土壤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场地环境保护系列标准等;擅长技术领域包括:建设用地调查评估与修复、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在产企业地块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信息技术

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与水源保护

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技术研究、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渗检测及改造技术方法等。团队带头人李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领域工作,现任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地下水部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 20 余件,编制论著 6 部,完成国家指南文件10余项,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与环境监管

团队共30余人,具有土壤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高级及以上职称12人,博士13人,学科交叉优势明显,形成了风险管控与修复、在产企业污染预防、关闭企业准入管理、土壤环境监管信息化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架构。团队带头人郭观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863计划课题1项,发表文章100余篇,获部长肯定性批复政策建议5项,主持编制国家级技术规范11项,拥有多项土壤污染修复材料发明专利,承担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类技术项目50余项。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5项、全国优秀工

场地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

团队拥有博士8人,具备环境、化学、生态、地质等多个技术领域人才。团队带头人王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江苏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中心主任,江苏省土壤修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农用地及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现突出个人。团队历经7年研发迭代,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场地复合污染快速协同处置工作站。工作站原位实时检测与精准修复技术装备入选国家首批《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并实现销售838.06万元。工作站撬装式热脱附技术装备,试制样机5套,修复土壤10万多吨。团队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

土壤修复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现有国家杰青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优青4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过程与健康评估、土壤污染修复与安全利用、生物炭基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植物-土壤养分循环与利用。团队主持、承担大量纵向横向课题,近五年,共获批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18项,其他项目13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累计发表225篇

水环境跨介质协同调控

团队成员7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5人,博士(后)/讲师1人。以水土多元介质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水为链条纽带,以水环境系统质量保护为基本任务,基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控制理念,研究“污染机制-风险管控-协同修复”,形成“水环境跨介质协同调控”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污染水文地质学;(2)场地环境效应与风险管控;(3)水环境系统跨介质协同修复。团队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环保需求,聚焦酸性矿山地下水污染防治难题和积极推动环境修复领域科

水土污染协同防治

本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6人,国际博士后4人,其他成员包括博士生16人、硕士生55人。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3周岁,8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致力于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修复关键理论、绿色材料、低碳技术与智能一体化装备研发,包括(1)污染物跨介质界面行为及调控机理(基础理论),(2)水土污染全过程防控与协同修复技术(应用技术),(3)水土污染修复集约化、模块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国产装备)等方向。近5年,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项目

矿山地质环境污染防治

本团队立足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长期聚焦矿山地质环境诊断预警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目前团队中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正高5人、副高4人、讲师2人,全部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涉及地球化学、环境工程、水文地质、生物工程、环境GIS等专业背景,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优势。二十年来,团队在重金属多维监测技术、元素迁移转化机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地球化学屏障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与技术发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循环经济
所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