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跨介质协同调控
所属单位 | 成都理工大学 |
---|---|
所属领域 |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
团队带头人 |
|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团队成员7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5人,博士(后)/讲师1人。以水土多元介质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水为链条纽带,以水环境系统质量保护为基本任务,基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控制理念,研究“污染机制-风险管控-协同修复”,形成“水环境跨介质协同调控”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污染水文地质学;(2)场地环境效应与风险管控;(3)水环境系统跨介质协同修复。团队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环保需求,聚焦酸性矿山地下水污染防治难题和积极推动环境修复领域科技产业发展。近三年内,承担项目共计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专项7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横向/纵向委托共计19项;合同总计金额2184.83 万元;连续牵头申报四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国内外重要影响高影响力期刊共计发表45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5项。
团队业绩
TEAM ACHIEVEMENT
案例1. 废弃矿井环境污染调查评价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2022年针西南高硫煤矿区矿坑水酸化主要受岩溶裂隙水力控制,课题紧密围绕主要因素研发高风险水力优势通道识别和高效阻断技术,提出开采期“疏-堵-用-管”和闭坑后“疏-堵-治-管”防控模式,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原位协同治理目标;针对高硫有色金属矿区矿坑水酸化主要受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分带影响,课题抓紧主要因子开展水文地球化学化学环境分带精细描述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调控技术研发,提出开采期“防-控-资-管”和闭坑后“防-控-治-管”治理模式,实现低成本、可持续原位防控。图1. 酸性矿坑水污染调查评价与风险管控在矿山地下水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方面发表文章7篇,其中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为高硫矿区酸性矿坑水原位协同治理和精准防控提供差异性和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酸性矿坑水治理理念由“达标排放”向“风险链全过程控制”转变,突破酸性矿坑水低成本、可持续治理的技术瓶颈,为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试验平台和研究基地,提升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四川广元、四川泸州、江西德兴、山西白河等中央环保督察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其中广元市朝天区关口煤矿酸性矿坑水治理取得显著效果,被选为四个试点项目之一向全国开展经验交流,入选《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手册》案例。案例2. 低渗透介质地下水污染原位反应带地下水修复技术针对低渗透介质地下水修复抽出处理难的问题,以四川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开展红层地区地下水污染原位反应带地下水修复技术创新研究。老龄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和高毒性的有机物,可生化性低,传统生物处理法存在局限。高级氧化法能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地下水可生化性,还能将部分有机污染物彻底氧化,为老龄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提供了新途径。基于过一硫酸盐(PMS)活化的高级氧化
团队风采
TEAM STYLE